“我们天天与雷锋同行”KU游体育

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3-08 11:21:02

  ku体育官网今年是等老一辈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。一个甲子以来,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,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,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。

  雷锋精神,人人可学;奉献爱心,处处可为。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,我们邀请4位身边的“雷锋”,聆听他们讲述学习雷锋、争做雷锋传人的故事,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。——编 者

  在我们“雷锋班”,每名战士都有一个日记本,第一页是雷锋参军后的首篇日记,第二页是雷锋的最后一篇日记,其余部分由我们书写。

  2018年,“雷锋班”第26任班长张阳牵头成立“微锋”爱心团队。从那天起,“微锋”成为我们共同的名字——“微”寓意微小,“锋”代表雷锋。团队成员不仅包括“雷锋班”现役官兵和退伍老兵,还有许多社会爱心人士。

  几年前,我从同乡战友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:高中生小韦,父亲重病卧床多年,靠打零工维持家用的母亲又意外受伤,家里失去经济来源。无奈之下,小韦决定辍学打工。

  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许久,联系同乡战友确定小韦的遭遇后,打定主意帮助他重回校园。在我的提议下,“雷锋班”的战友们一致同意每月省出部分津贴,用来资助小韦读书。此后,每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,小韦总愿意和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“微锋哥哥”唠唠,向我们表达谢意,倾诉心声。

  重回校园的小韦,最终以不错的成绩考入大学。也许是受到感染,他主动申请加入“微锋”爱心团队,“我想把自己获得的温暖,传递给更多的人”。

  像小韦一样,在“雷锋班”战友的带动下,如今加入到“微锋”爱心团队的社会人士,已有60余人。有些人加入这个团队几年,一直奉献着爱心,捐款时却坚持使用化名。我时常在想,是什么样的力量,让陌生人之间彼此信任?答案只有一个——因为信任雷锋,所以愿意成为“微锋”。我们共同的名字叫“微锋”。

  “一事之前想雷锋、一事之中学雷锋、一事之后比雷锋、一生立志做雷锋。”“微锋”之所以称其“微”,还在于我们做的并不是“惊天动地”的大事,大多数是“力所能及”的小事。从团队成立那天起,我们从不鼓励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捐款。

  在营区成立“微锋助学”爱心回收站,用变卖废旧物品的收入给残障儿童购买学习用品;录制雷锋精神宣讲视频,向中小学生展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新风采;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,帮他们理发,替他们拆洗被褥……“微锋”们送出一支支“玫瑰”,收获着一缕缕“余香”。

  烈属李妈妈,是我们长期照顾的一位老人。20多年前,她的儿子因勇斗歹徒不幸牺牲,被追认为烈士。一天,我和战友们去看望李妈妈时,她手指颤巍巍地指向我,喃喃地说:“太像了……就是那个孩子,太像我儿子了!”

  有些猝不及防的我赶紧蹲下身来。看着李妈妈激动的神情,我脱口而出:“您觉得我像您儿子,我就给您老人家当儿子!”从那以后,我经常抽时间去看望她,逢年过节也不忘给她打视频电话,听到我喊“妈”,老人脸上笑开了花。

  我这个“微锋”,给李妈妈送去的是一束“微光”。许多个“微锋”送出许多束“微光”,这些“微光”汇在一起,一定能发出耀眼的光。

  与许多退伍战友一样,2004年脱下军装回到湖南后,我对自己的未来也有过迷茫。那时,一心寻找创业项目却没有什么头绪,心烦意乱之下,我来到雷锋家乡长沙望城区散心。

  这里给予我从未有过的体验与感受。雷锋大道、雷锋超市、雷锋雕塑、雷锋学校、雷锋主题公园……以“雷锋”命名的“雷字号”随处可见。走进一家饭馆与店主聊起天,他讲起雷锋的故事滔滔不绝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:“在我们望城,人人都是‘雷锋’。”

  2015年,一位老战友来到长沙,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,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。当时网约车行业正蓬勃发展,我便建议他去开网约车。没想到,他干得很不错。

  说干就干。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,我和两位战友共同成立了企业。与其他汽车租赁企业不同,我们招募的员工都是老兵。共同的军旅经历,让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。同样的军人情怀,让我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感、使命感更加强烈。大家一起努力打拼,企业渐渐有了起色、有了规模。

 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,我又有了新的思考。望城是雷锋家乡,立足岗位学雷锋,我们有平台也有能力,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。为更多有需求的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,我决定带领这支老兵队伍,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志愿公益行动中。

  我们专门设计了统一的车贴、胸章和工作服,大家穿戴整齐上岗。群众乘坐我们的汽车时,总要上下打量一阵,兴奋地说一句:“你当过兵?”“是的,我当过兵!”这种自豪感、荣誉感,让大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更加热忱服务。

  每年高考,我们出动车辆免费为学子送考;抗击疫情,我们备好车辆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交通服务;应急救援、抗洪抢险一线,我们不仅为受灾群众送去急需物品,还为公益志愿者送去食物、雨鞋、手电筒等物品,做“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”。只要大家有需要,我们的汽车马达就会响起,这支爱心志愿车队,也渐渐融入望城学习雷锋、弘扬雷锋精神的大阵营。

  2021年3月,在望城区人武部和望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,我们的爱心志愿车队有了正式的名字——老兵爱心出行志愿服务队,由我担任队长。有了军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鼓励,我们的工作热情更高,参与志愿服务的劲头也更足了。

  清晨,汽车的马达声再次响起,我们的队伍迎着朝阳出发。当过兵的人重感情,懂感恩。我们天天与雷锋同行,传递爱与温暖永远在路上。

  照片上,年轻的雷锋正微笑地讲述着什么,一群红领巾聚精会神地聆听。他的身旁,有个大眼睛的小姑娘——那是儿时的我。

  对于我来说,“雷锋叔叔”不仅仅是一个亲切的称呼,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。从他亲切地叫我“小桂琴”,告诉我“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”那天起,我就把他这个爱祖国、爱人民的大朋友视作心中偶像。

  1960年秋,雷锋叔叔受聘来到我就读的抚顺市建设街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。有一次,我上学出发得有点晚,路上又把红领巾跑散了,只好把红领巾拿在手里跑进学校。站在校门口的雷锋叔叔叫住了我。他接过红领巾,弯着腰帮我系好,轻声嘱咐道:“小桂琴,以后上学要系好红领巾,要爱护红领巾,因为它是国旗的一角。”

  一字一句入心田。后来,每次戴红领巾,我都会想起雷锋叔叔的话。那条红领巾,也成为我60多年来最宝贵的珍藏。

  1962年8月,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雷锋叔叔的追悼大会。意识到他永远离开的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:我要以雷锋叔叔为路标,传承他的精神,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。

  我1970年参军入伍,后来成为一名军医,当了40多年的兵。雷锋叔叔的精神,经常是我救治病人的一剂“良药”。

  有位河南籍战士,确诊白血病后不吃不喝,拒绝治疗。我在悉心救治他的同时,送给他一本《雷锋日记》,告诉他“人的生命不能用长短来衡量,雷锋的生命只有22年,但他的精神永远闪着光芒”。

  这句话起了作用,那位战士渐渐振作起来,愿意配合治疗。身体好些后,他返回部队积极工作,不仅入了党,还荣立三等功。

  我从16岁开始,先后担任全国151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,宣讲雷锋精神2700多场。与那些在报告厅里的讲述不同,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,是一场“路边宣讲”。

  那天,我在回家路上接到一个外地小学老师的视频电话,想让我给孩子们讲讲雷锋故事。来不及准备讲稿,我在路边的大树旁站定,即兴讲了起来。从雷锋叔叔为我戴红领巾,讲到他手把手教我补袜子,再讲到我这些年宣讲雷锋精神,孩子们越听越兴奋,我越讲越起劲。后来,好多路过的市民围了过来。再后来,现场和屏幕那端同时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
  还记得最开始宣讲时,每次登台前,别人总会介绍说:“欢迎姐姐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。”60多年过去,“姐姐”变成了“阿姨”,“阿姨”变成了“奶奶”,听众换了一批又一批,与时代同行的雷锋精神却永远年轻。

  前不久,我又应邀到小学作学雷锋报告。孩子们为我戴上红领巾,我们一起看电影《红孩子》,重温雷锋的故事。我仿佛又回到当年。

  雷锋叔叔辅导了我,我也学着他的样子,辅导了一批又一批学生。不管过了多少年,雷锋叔叔永远是我的偶像。

  肩背工具袋,手拿一副手套。辽阳弓长岭雷锋纪念馆前的雕像中,一袭产业工人打扮的雷锋,永远是意气风发的青春模样。

  每完成一次讲解,目送参观者走出纪念馆,我总要盯着这尊雕像在心里问自己:讲解得还过关吗?观众还满意吗?还能从哪些方面提高?

  尽管过去的14年里,我已面对各界群众讲解了上万场,可戴上耳麦、站在观众面前时,依然感到如履薄冰。

  辽阳弓长岭,是雷锋工作、生活、学习和参军入伍的地方。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之前,他曾在弓长岭焦化厂工作过142天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可是,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”等20余篇“雷锋日记”,就写于弓长岭。

  “给人一碗水,自己先要有一桶水。”办理完入职手续那天,我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在说:“一定要像雷锋那样,在平凡岗位上,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。”

  拿到手的讲解词,总字数约17万字,打印出来共260多页,沉甸甸的。我一遍遍学习讲解词,先是一段段读,再是一段段背。读顺了,背熟了,就抓住纪念馆开馆前、闭馆后的时间,铆在馆里实地练习。

 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。为了将雷锋故事讲得准确而生动,我翻看过大量与雷锋有关的书籍,走访了多位雷锋的战友和工友。随着对讲解词的熟悉,雷锋渐渐从一个书本形象走进我心里。后来,从展厅中随意拿出一件展品,我都能详细说出它们与雷锋的故事。

  2012年,辽阳弓长岭雷锋纪念馆改扩建,由于工期短,开馆日期临近,许多区域还没完成布展。记得为完成开馆当天讲解任务,我拿着布展大纲设计图纸,站在空荡荡的展厅里一遍遍演练、试讲。开馆当天的讲解很成功,从参观者的掌声和眼神中,我能读出一种肯定。我知道,他们肯定的是我的讲解,敬仰的是雷锋精神。

  280万,这是辽阳弓长岭雷锋纪念馆建馆至今的参观人数。与弓长岭地区8.09万的常住人口相比,这个数字显得非常庞大。作为红色教育场所,每到重要节点,我们每天接到的预约讲解电话一个接一个,参观团体络绎不绝。最多的一天,我带了6个团,一天讲了7个小时。

  看到群众对雷锋的喜爱,我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。60年过去,雷锋从来没有走远,一直在我们身边。步入新时代,雷锋精神依然不断焕发着新的光芒。